- · 《制冷技术》投稿方式[10/07]
- · 制冷技术版面费是多少[10/07]
在没有制冷技术的古代,人们如何避暑?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瓜果和饮品也是古人消暑降温的常用品。《事林广记》收录了多种饮料汤方,比如:水芝汤、莲实汤、荔枝汤、香苏汤、乌梅汤、甘豆汤、豆儿水、鹿梨浆
瓜果和饮品也是古人消暑降温的常用品。《事林广记》收录了多种饮料汤方,比如:水芝汤、莲实汤、荔枝汤、香苏汤、乌梅汤、甘豆汤、豆儿水、鹿梨浆、姜蜜水、木瓜汁、沉香水、梅花酒、香薷饮、五苓大顺散、紫苏饮等。据孟元老所著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六月时节的汴京“巷陌路口,挤门不进”,各路中均有人叫卖“冰雪凉水、荔枝膏”等饮品。
古人还会把避暑上升到哲思的境界,所谓“心静自然凉”,身体的燥热多半缘自心态的浮躁。刘子翚的《夏日吟》曰:“何如野客歌沧浪,万事不理心清凉。”
从国家图书馆旧藏《水木明瑟内装修图》可知,殿内西次间设宝座,东次间下边有水渠,室内为风扇。使用“扇车”的只是个别权贵,在古代没有普及意义。
瓜果饮品种类多
乘船入湖是江南大户人家的避暑方式之一。在南宋临安城,六月六日是民间信仰中的崔府君诞辰,此日被当地人当作以避暑为主题的节日,“都人士女,骈集炷香,已而登舟泛湖,为避暑之游”。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也提到,六月六日这天,如同民间的狂欢节:“是日,湖中画舫,俱舣堤边,纳凉避暑,恣眠柳影,饱挹荷香,散发披襟,浮瓜沉李,或酌酒以狂歌,或围棋而垂钓,游情寓意,不一而足”。
夏天使用竹子制成的凉塌、凉席,是比较通行的避暑方法,古今都是一样的。在古代,用湘竹制成的凉榻和凉席倍受青睐。宋代陆游诗曰:“堂中无长物,独置湘竹床。”明代顾璘也有诗曰:“葵扇桃笙湘竹床,捲帘高卧汗如浆。”湘竹即湘妃竹,故宫中还收藏有以湘妃竹为原材料的靠背椅。古代还有一种用猪毛做成的壬癸席,避暑效果上佳。《河东备录》云:“取猪毛刷净,命工织以为席,滑而且凉,号曰壬癸席。”
尽管后人取冰越来越容易,但是“赐冰”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。明朝刘侗、于奕正撰写的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,每年立夏,朝廷会赐冰给文武大臣。清代也是这样,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。朝廷给予官员“冰票”,官员再凭票去指定部门领取冰块。清人富察敦崇的《燕京岁时记》就曾记载:“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,自行领取,多寡不同,各有等差。”清代震钧所著《天咫偶闻》则载:“以岁十二月藏冰,来岁入伏颁冰,各部院官学皆有之。掌以工部司员一人;以数寸之纸,印为小票,名冰票,为领冰之券。”
三国时,曹操造有三台:铜雀台、冰井台、金虎台。铜雀台最为有名,唐代杜牧在《赤壁》中有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的名句。冰井台则是专门藏冰的。据东晋陆翙(huì)的《邺中记》记载,冰井台一共有三座冰室,每座冰室都有多个冰井。冰井的形状和水井类似,是利用地下温度来储存冰块,下方设置有专门的排水装置。冰井深15丈,冬季将大量的冰块储存于内,随后密封,到了夏天冰块的损失率也不会过高。据说冰井台就像一个大冷库,夏天时有凉气从井里冒出。
穿衣讲究“冰丝裀”
来源:北京晚报 作者:徐爱清
文章来源:《制冷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ilengjishu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8/40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