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在没有制冷技术的古代,人们如何避暑?

来源:制冷技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6-08 01:4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在没有空调和电扇之前,扇子是人们避暑的必需品。文人风雅,所用扇面喜欢附上字画,但从功用来说,芭蕉扇或曰葵扇,才是最实用的。宋代王质的《蒲葵扇》曰:“轻蒲猎猎野风秋

在没有空调和电扇之前,扇子是人们避暑的必需品。文人风雅,所用扇面喜欢附上字画,但从功用来说,芭蕉扇或曰葵扇,才是最实用的。宋代王质的《蒲葵扇》曰:“轻蒲猎猎野风秋,吹上蟾宫白玉楼。想见东山红粉里,超然惟有此风流。”

盛夏时节,用冰块给房间降温,是古人常用的手段。不过,在夏天能用得起冰块的,可不是普通人家。

巧用冰块度盛夏

但是,当时生产力极度落后,除了王室,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物力去凿河取冰的。因此,周王室将冰块当成非常贵重之物,赏赐给身边人,据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记载,“其藏冰也,深山穷谷,固阴冱寒,于是乎取之。其出之也,朝之禄位,宾食丧祭,于是乎用之……”

流程编辑:u017

炎炎夏日,酷热难耐。现代人有空调可用,能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夏日清凉。在古代没有制冷的技术,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?

古人使用冰块时,有专门的设备。1978年,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,该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,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。其原理是在尊缶内装酒,鉴、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,使缶中的酒降温。清代则有了柏木“冰箱”,箱内设一层格屉。盛夏时节,天气炎热,在格屉下放置冰块,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,而箱内四壁用铅皮包镶,可以隔绝外面的热气进入箱内,利于冰块保持低温,对箱内储藏的食品起到冷冻保鲜的作用。

除了用冰块降温,对房屋内外进行改造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办法。古人有的搭建凉棚,用竹子做骨架,用席子做棚顶,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建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,不让阳光直射墙壁。有的则是挖地下室,因为地下浅层的温度相对恒定。从先秦开始,古人便流行挖出“窟室”,也就是洞穴一样的地下室。明清时有“凉井”,就是在室内挖一口特别深的井,上面用带孔的盖子盖好,夏天就有冷气从地下冒出来。

就避暑的场所来说,自然是皇室的避暑地最佳。在纷乱的十六国时期,王室还建有“温宫”和“凉殿”,《晋书》载:“阴阳更迭于外,而内无寒暑之别。”唐朝时,唐玄宗建有凉殿,叫自雨亭子。据《唐语林》记载,玄宗所造凉殿“座后水激扇车,风猎衣襟……四隅积水,成帘飞洒,座内含冻。”以至于来此议事的谏官陈知节竟至于“体生寒慄,再三请起方许”。皇上问后方知是室内清凉阴冷所致,赶紧让人送上绫纱披上。

盛夏之时,古代富贵人家在衣着方面比较讲究。周朝的时候,人们利用植物作为材料,织成葛布,用葛布制作的衣服不仅轻薄,穿着也舒服。后来衣服的材料渐渐增多,丝织物倍受追捧。有一种叫“冰丝裀”的织物价值不菲。唐代《乐府杂录》记载,一名长安富家子酷好声乐,后来家道中落,唯留有一件旧的冰丝裀。有波斯人见到,惊讶地说:“何处得此至宝?此是冰蚕丝所织,暑月置于座,满室清凉。”于是,该波斯商人重金购买了这件冰丝裀。据说冰丝裀的原材料是冰蚕丝,清代诗人李应莘有“冰蚕吐丝丝不绝,轩妃碎织西陵雪”之句。

古代制冰是利用自然条件,一般是在冬天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,保藏在冰窖或者冰室内,或者把河水引入河边的冰窖,使其结冰。早在周代,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。据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记载: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。”凌阴就是冰窖,又称冰库、凌室、冰室等,而凌人就是为周天子掌管冰室的人员。秦嘉谟辑《世本·氏姓篇》载:“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,子孙以官为氏。”《周礼·天官》载:“凌人,下士二人,府二人,史二人,胥八人,徒八十人……掌冰……凡外内饔之膳羞,鉴焉。凡酒浆之酒醴,亦如之。祭祀,共冰鉴。宾客,共冰。大丧,共夷槃冰,夏颁冰,掌事,秋刷。”凌人管辖94人,冬季藏冰时,人手不够用,还要动用管理山林的大批人力。从这个庞大编制的机构,可见周王室的藏冰规模之大。

古代还有用水流带动的风扇。宋代诗人刘子翚的《夏日吟》写道:“君不见长安公侯家,六月不如暑。扇车起长风,冰槛沥寒雨。”清朝的“水木明瑟”殿就有扇车的明确记载。能工巧匠们在圆明园的“水木明瑟”殿制造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,称为“水激扇车”,借用水能推动一个轮子的扇叶,给室内扇风,这就是机械风扇了。

(原标题:古人避暑有诀窍)

唐代诗人杜甫的《夏日叹》中有句诗:“飞鸟苦热死,池鱼涸其泥。万人尚流冗,举目唯蒿莱。”这首诗描述了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夏天时关中大旱的惨状。唐肃宗因关中大旱还大赦天下,此前因参与永王李璘之乱被流放夜郎的李白也被赦免。也是在这一年,唐将李光弼在著名的河阳战役中击败叛军史思明部。安史之乱前,杨贵妃在夏天经常用大量的冰块环绕大厅,避暑效果很好,但费用很高,极为浪费,也只有她能享用得起了。但到了乾元二年的多事之秋,想来皇室的生活也不复往日之奢靡吧。

文章来源:《制冷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ilengjishu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8/409.html



上一篇:家电快讯|发力特色小家电 长虹美菱发布行业首
下一篇:古人避暑有诀窍,战国时期就有青铜“冰箱”

制冷技术投稿 | 制冷技术编辑部| 制冷技术版面费 | 制冷技术论文发表 | 制冷技术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制冷技术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