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制冷技术》投稿方式[10/07]
- · 制冷技术版面费是多少[10/07]
古人避暑有诀窍,战国时期就有青铜“冰箱”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盛夏之时,古代富贵人家在衣着方面比较讲究。周朝的时候,人们利用植物作为材料,织成葛布,用葛布制作的衣服不仅轻薄,穿着也舒服。后来衣服的材料渐渐增多,丝织物倍受追捧
盛夏之时,古代富贵人家在衣着方面比较讲究。周朝的时候,人们利用植物作为材料,织成葛布,用葛布制作的衣服不仅轻薄,穿着也舒服。后来衣服的材料渐渐增多,丝织物倍受追捧。有一种叫“冰丝裀”的织物价值不菲。唐代《乐府杂录》记载,一名长安富家子酷好声乐,后来家道中落,唯留有一件旧的冰丝裀。有波斯人见到,惊讶地说:“何处得此至宝?此是冰蚕丝所织,暑月置于座,满室清凉。”于是,该波斯商人重金购买了这件冰丝裀。据说冰丝裀的原材料是冰蚕丝,清代诗人李应莘有“冰蚕吐丝丝不绝,轩妃碎织西陵雪”之句。
三国时,曹操造有三台:铜雀台、冰井台、金虎台。铜雀台最为有名,唐代杜牧在《赤壁》中有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的名句。冰井台则是专门藏冰的。据东晋陆翙(huì)的《邺中记》记载,冰井台一共有三座冰室,每座冰室都有多个冰井。冰井的形状和水井类似,是利用地下温度来储存冰块,下方设置有专门的排水装置。冰井深15丈,冬季将大量的冰块储存于内,随后密封,到了夏天冰块的损失率也不会过高。据说冰井台就像一个大冷库,夏天时有凉气从井里冒出。
乘船入湖是江南大户人家的避暑方式之一。在南宋临安城,六月六日是民间信仰中的崔府君诞辰,此日被当地人当作以避暑为主题的节日,“都人士女,骈集炷香,已而登舟泛湖,为避暑之游”。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也提到,六月六日这天,如同民间的狂欢节:“是日,湖中画舫,俱舣堤边,纳凉避暑,恣眠柳影,饱挹荷香,散发披襟,浮瓜沉李,或酌酒以狂歌,或围棋而垂钓,游情寓意,不一而足”。
穿衣讲究“冰丝裀”
但是,当时生产力极度落后,除了王室,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物力去凿河取冰的。因此,周王室将冰块当成非常贵重之物,赏赐给身边人,据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记载,“其藏冰也,深山穷谷,固阴冱寒,于是乎取之。其出之也,朝之禄位,宾食丧祭,于是乎用之……”
古人使用冰块时,有专门的设备。1978年,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,该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,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。其原理是在尊缶内装酒,鉴、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,使缶中的酒降温。清代则有了柏木“冰箱”,箱内设一层格屉。盛夏时节,天气炎热,在格屉下放置冰块,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,而箱内四壁用铅皮包镶,可以隔绝外面的热气进入箱内,利于冰块保持低温,对箱内储藏的食品起到冷冻保鲜的作用。
山水人物扇,明宣宗朱瞻基作 故宫博物院藏
瓜果饮品种类多
青铜冰鉴(战国时期)国家博物馆藏
古代制冰是利用自然条件,一般是在冬天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,保藏在冰窖或者冰室内,或者把河水引入河边的冰窖,使其结冰。早在周代,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。据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记载: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。”凌阴就是冰窖,又称冰库、凌室、冰室等,而凌人就是为周天子掌管冰室的人员。秦嘉谟辑《世本·氏姓篇》载:“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,子孙以官为氏。”《周礼·天官》载:“凌人,下士二人,府二人,史二人,胥八人,徒八十人……掌冰……凡外内饔之膳羞,鉴焉。凡酒浆之酒醴,亦如之。祭祀,共冰鉴。宾客,共冰。大丧,共夷槃冰,夏颁冰,掌事,秋刷。”凌人管辖94人,冬季藏冰时,人手不够用,还要动用管理山林的大批人力。从这个庞大编制的机构,可见周王室的藏冰规模之大。
尽管后人取冰越来越容易,但是“赐冰”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。明朝刘侗、于奕正撰写的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,每年立夏,朝廷会赐冰给文武大臣。清代也是这样,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。朝廷给予官员“冰票”,官员再凭票去指定部门领取冰块。清人富察敦崇的《燕京岁时记》就曾记载:“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,自行领取,多寡不同,各有等差。”清代震钧所著《天咫偶闻》则载:“以岁十二月藏冰,来岁入伏颁冰,各部院官学皆有之。掌以工部司员一人;以数寸之纸,印为小票,名冰票,为领冰之券。”
就避暑的场所来说,自然是皇室的避暑地最佳。在纷乱的十六国时期,王室还建有“温宫”和“凉殿”,《晋书》载:“阴阳更迭于外,而内无寒暑之别。”唐朝时,唐玄宗建有凉殿,叫自雨亭子。据《唐语林》记载,玄宗所造凉殿“座后水激扇车,风猎衣襟……四隅积水,成帘飞洒,座内含冻。”以至于来此议事的谏官陈知节竟至于“体生寒慄,再三请起方许”。皇上问后方知是室内清凉阴冷所致,赶紧让人送上绫纱披上。
文章来源:《制冷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ilengjishu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8/410.html